Leave a comment

湘绣城有望成为湖南民间工艺基地

一个旨在唤起全社会来关注、保护和发掘湖南民族民间文化、探索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并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进而带动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盛会——湖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近日在星城湘绣城开幕。

湘楚民间文化
丰富多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省内民族民间文化的专家介绍,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湘楚之地蕴藏的民间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湘绣、滩头年画、小沙江瑶族挑花裙、目连戏、龙山土家织锦、江永女书、各民族的山歌等闻名中外。

  长沙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长沙弹词、湘剧、花鼓戏、浏阳文庙古乐、长沙棕编、浏阳烟花、浏阳菊花石雕、望城民间剪纸等,均是长沙市特有的极其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1919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的浏阳菊花石雕、1945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湘绣绣像,更是惊世之作。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湖湘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一点点地失去昔日的辉煌。许多传统技艺、绝技后继乏人,状况令人揪心。另外,民间文化产业与市场脱节。据悉,我省原有许多生产民族工艺品的著名厂家,如洞口的墨晶石雕工艺厂、邵阳的翻簧竹刻工艺厂、益阳的小郁竹器工艺厂、桃源的玉雕工艺厂等,都在市场竞争中陆续关门;而闻名于世的一些独特传统项目,也前景堪忧。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全国、全世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最具文化特色和精神的东西,便是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所以,在以文学、影视、动漫为主体的“文化湘军”里,也应该有民间文化产业的位置。

  近年来,以“湘绣”和“浏阳菊花石雕”为代表的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企业崛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星沙由此向文化产业之都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湘绣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湖南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起到了促进和引导作用。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透露:“湖南星沙湘绣城今年1至10月生产总值就高达1.6亿元。博物馆占地8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由4栋4层圆形建筑及1栋主体建筑构成。其中,4栋圆形建筑为中国四大名绣展示中心,它们将分列主体的四角并紧承主体建筑,寓意中国四大名绣簇拥着湖南民族工艺美术产业这一核心发展。”博物馆的主馆内将以展示土家织锦、浏阳菊花石等十大民间艺术品种为主,同时海纳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态。博物馆预计在1年以后建成。届时,它将成为湖南民族文化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表演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湖南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湘绣、滩头年画、江永女书、目连戏、各民族山歌等,它们中很多目前都存在“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湖南民间艺术博物馆建成后,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艺术形态将有望通过这一平台被广泛推广出去,并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名片之一。而湘绣城也有望在5年内成为湖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基地。

文化产业要有“拳头意识”

  在高峰论坛上,白庚胜、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梁任生等专家纷纷就“如何整合湖湘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主题展开演讲。专家提出,湖南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但民间文化却没有形成气候,其根本原因在于民间文化产业企业大多散落民间,没有形成拳头;以单兵作战为主,没有形成强势的品牌和强大的市场冲击力。因而,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拳头意识”,将湖南的诸多民间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以“湘绣城”为中心的湖南民间文化产业集群。白庚胜在演讲中表示:“对民间文化,我们应该在挖掘中抢救,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传承。生产才是最好的抢救和保护。”梁任生也认为:“产业化是民间工艺发展的大势所趋。”而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勇在演讲中明确表示:“将星沙打造成以湘绣为龙头、聚集湖南十大艺术门类产业的‘湖南文化产业之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