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湖南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今日开幕。论坛的举办,旨在唤起全社会关注、保护和发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这块璀璨的文明结晶,探索一种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进而带动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湘楚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省内民族民间文化的专家介绍,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湘楚之地蕴藏的民间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湘绣、滩头年画、小沙江瑶族挑花裙、目莲戏、龙山土家织锦、江永女书、各民族的山歌等闻名中外。
长沙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如长沙弹词、湘剧、花鼓戏、浏阳文庙古乐、长沙棕编、浏阳烟花、浏阳菊花石雕、望城民间剪纸等,均是我市特有的极其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1919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的浏阳菊花石雕、1945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湘绣绣像,更是惊世之作。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湖湘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一点点地失去昔日的辉煌。许多传统技艺、绝技后继乏人,状况令人揪心。另外,民间文化产业与市场脱节。据悉,我省原有许多生产民族工艺品的著名厂家,如洞口的墨晶石雕工艺厂、邵阳的翻簧竹刻工艺厂、益阳的小郁竹器工艺厂、桃源的玉雕工艺厂等,都在市场竞争中陆续关门;而闻名于世的一些独特传统项目,也前景堪忧。
“文化湘军”里要有民间文化产业
难道在今天,民族民间文化成了笼中的金丝雀?
全国、全世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最具文化特色和精神的东西,便是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所以,在以文学、影视、动漫为主体的“文化湘军”里,也应该有民间文化产业的位置。
近年来,以“湘绣”和“浏阳菊花石雕”为代表的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企业崛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湘绣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湖南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起到了促进和引导作用,湖南星沙湘绣城今年1至10月生产总值就高达1.6亿元。
专家说,其实,我市的望城剪纸、铜官陶瓷、宁乡木竹雕刻、长沙棕编,以及省内土家族织锦、蜡染、纸扎、蓝印花布等,每一个艺术产品都可以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文化湘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串起散落的珍珠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南星沙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用“串起散落的珍珠”来比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曾应明认为,过去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人才,却没有形成气候,最根本的原因是:民间文化产业企业大多都散落民间,没有形成拳头,以单兵作战为主,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冲击力。因此,整合民间文化产业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就成为关键。目前,湘绣在湖南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化发展上虽然初具雏形,形成了以“湘绣城”为代表的产业品牌,但独木不能成林。曾应明表示,希望借助论坛的举办,将湖南众多民间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以“湘绣城”为龙头的湖南民间文化产业集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抢救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白庚胜:让湖南民间文化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林俊
昨日下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赶到长沙。他将在今日开幕的首届湖南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以《民间文化传论》为题发表演讲。在湖南星沙湘绣城,白庚胜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抢救民间遗产,湖南走在前
白庚胜说,湖南的民间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几年的抢救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担任中国民协党组书记后,我已先后4次到湖南,湖南的民间文化产业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了。”白庚胜说,湖南星沙湘绣城就集学术研究、教学、产业开发为一体,构成了一艘民间文化的航空母舰。这样多位一体的完整民族文化链,在全国还是惟一的一家。
“湖南有着丰富的民间民族文化。”白庚胜如数家珍地举例说,“瑶族的竹王节,苗族的鼓文化、服饰、银饰等,江永女书,湘西吊脚楼建筑……这些都可以申报国家甚至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要动态的保护
白庚胜说,过去对文化认识有一个误区,以为只有记载下来的才是文化,其实,百姓的吃、穿、住等都是文化。保护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静态由博物馆、学术机构承担,动态则由生活、产业来承担。
民间文化源于生活本身,不是抽象的概念,生产和生活是最好的抢救和保护。因此,要让民间文化融合在人民的生活中,变成活态的文化——保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喝中国的女儿红,穿中国的服装,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生命力——她就不会死掉,退化成受保护、仅供欣赏的文化。比如说,湘绣城的繁荣让湘绣在今天也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样一来,湘绣就不仅是过去的遗产,还是现在的财产,未来的宝藏。
民间文化抢救保护进展顺利
浩大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已进行了两年,昨日白庚胜高兴地表示,工程进展顺利。各个具体的民间文化、民间技艺的保护正在实施。另外,已经编篡完成和正在编篡的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篡3000卷》、《中国民俗志》、《中国民间美术图录》、《中国剪纸全卷》、《中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国服饰集成》、《中国古村落民居丛书》等。白庚胜说,这项工程将启动5000年的民间文化资源,重塑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稿源:长沙晚报)
(作者:王彦峰)
(编辑:王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