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e a comment

【大美乡愁】活动动态(37)村里有个“金銮殿”

0

编者按

湖南省民协【大美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采编组,带你走进绥宁县西部六百年上堡“金銮殿”。

【湖南日报】2014年8月12日第四版报道

本报记者 文热心 蒋剑平

上堡,绥宁县西部一个村子,可它却有国名。因为明正统元年至天顺四年(1436),蒙能、李天保等人领导湘、黔、桂边界的苗民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此次起义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前所未有。共有3省18县5万人参与,历时24年,并且以上堡为中心首次建立苗民政权,与明王朝分庭抗礼。领导人李天保将年号定为“武烈”,自封“武烈王”,并将苗疆划为省、府、州、县等行政单位。至今,黄桑坪一带的小孩子还会哼唱一首歌谣:“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县,上堡有个金銮殿”。

村子被青石古道隔成一个个“井”字,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棋盘。“棋盘”坐落在9座小山的包围中,形成一把巨椅。当地村民把这样的气象叫“神龟出山”,“神龟带九子,九子九成精”,代表祥和。

8月初,记者来到这里寻访,在村口的一片菜土里,看到了当年起义的旗杆石仍在。那是两块一米来高的青石柱,上部凿有圆孔,用一根木栓与旗杆上的圆孔相连。一旦升旗,先将旗杆放倒,套上旗帜,只要拉动上面的绳索,旗帜自然迎风飘扬。

记者顺着青石板路,来到村子的后头,寻觅当年的“金銮殿”。该殿建在村庄的西北角,也是全村的最高处。只可惜眼中的青石片块垒成的院墙上只挂有一块“金銮殿”的牌匾,昔日的大殿、龙椅,还有威严、豪华都随着历史的烟云散去,甚至连宫殿的旧址上也建起了吊脚苗寨,住的是寻常人家,随着游人的增多,这里已变成了农家乐。不过,在村民的指点下,记者还是找到了故物,那就是铺地的青石块。这些石块约一米见方,厚约半尺,石板上雕有精美的花纹,可以想象当时“金銮殿”的华丽气派。整个院子虽然比不上北京故宫的排场,可就地面来说质量绝不弱于前者。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年近六旬的杨芳柏。他说,他家祖辈从城步县城迁来,至他是第五代,“金銮殿”是什么样子,他也没有见过。不过,他见过宫墙,有两米多高,一米多宽,都是青砖、青石板堆垒起来的。围墙总长度约一里半,上有三座门楼。正门楼两旁还供有土地菩萨,这是当地的风俗,对土地菩萨十分敬仰。新中国成立初剿匪时,这院子还做过剿匪指挥部。他还记得,刘排长在正门楼处架了一挺机枪。剿匪结束,“金銮殿”2000平方米的地基都分给村民建了民房。

在一户人家门口,有一棵不生枝叶的老树,树牌上书“拴马树”。据说当年起义苗民在此拴马,以至于树干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勒痕。李天保等人起义后被朝廷出重兵镇压。为了纪念镇压的官兵,朝廷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忠勇祠,但由于无人管理,当地苗民更不会主动修缮,忠勇祠倒塌后再未重建。如今,只剩刻着“忠勇祠”三字的石碑孤独矗立,其后长满茂密的植物。村子背后,有两座小山似的土包,和其他山体并不相连,上面也没有多少树木,当地人猜测,这有可能是李天保的埋葬之地。

历史一页页翻过,那场起义已过去近600年,上堡古国如今变成了一个苗族特征鲜明的寨子,但是作为当年一个政权中心,独特的供排水系统、道路交通、防御设施仍有着当年的烙印。

发源于上堡村后山龙潭的小溪,随着山势流入村中,沿沟渠流入院落。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半人高的院墙,全部由片状石头垒起,不需泥土黏附,却异常坚固,整个村子俨然一座坚固的石头城,这显然也与当年的防御工事相关。各户之间,均有青石板道路相通,同样是便于战时传递消息、相互支援。时至今日,上堡村的房屋因战火毁坏已几经重建,但仍完整保留最初的整体规划。

上堡村如今居住着苗、侗、黎、瑶四个民族的村民400余人,基本上是当年起义军的后人。虽不是一个传统的大家族,却也其乐融融。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使得这一带人民安居乐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