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月6日)中央七台(CCTV-7)22:07《聚焦三农》节目中播出关于“首届湘绣艺术节暨湖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品博览会”期间的报道(首播)
明日(11月7日)于6:35分和13:07分(两次)重播
敬请广大观众朋友届时收看!
湘绣艺术节后期媒体报道(CCTV—7)
湖南民间文化交流团启程台湾 湘绣入台展示寻求合作
[提要] 以湘绣为代表的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交流访问团11月1日启程前往台湾新竹县进行访问,这是湖南民间文化艺术首次成规模地走进台湾,与当地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展示交流和合作商谈。
红网11月1日讯(通讯员 邹蓬)以湘绣为代表的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交流访问团11月1日启程前往台湾新竹县进行访问,这是湖南民间文化艺术首次成规模地走进台湾,与当地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展示交流和合作商谈。
台湾的刺绣与湘绣有着悠久的渊源。有资料显示,台湾刺绣主要是传承了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粤绣、闽绣、湘绣的刺绣风格,其刺绣线条流畅,富有情趣。早期台湾妇女的衣饰大多由妇女们手工缝制和彩绣,她们的彩绣技艺十分高超,所绣作品用色合理,线条流畅、自然,构图细腻,人物花鸟等鲜艳如生。尤以人物为主的作品,更是结合了各种刺绣技法,形象鲜明,装饰感强。
据代表团团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应明介绍,此次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团出访台湾,将与台湾新竹县民间工艺人士举行“两岸湘绣艺术研讨会”并就湘绣产业探讨合作的前景,还将在台湾展示湖南以湘绣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精品,以加强湖台的民间文化交流。为此,代表团成员中既有民间工艺的企业家,也有民间文化的艺术家和书画家,还有湘绣界的知名人士:第七届全国山花奖得主——湘绣《人与自然》、湘绣大师邬建美、第九届全国山花奖得主——湘绣《百鸟朝凰》、工艺大师彭若君等人。同时,为着提高台湾人民对湖南湘绣的认知度,此次还携带了获得全国山花奖的《百鸟朝凰》湘绣系列作品、中国著名的双面全异绣《孔雀·老虎》和湘绣《蓝牡丹》等精美的湖南工艺品前往台湾进行展示,还将开展经营合作的商谈。
背景资料:
湘绣《百鸟朝凰》系列:
湘绣《百鸟朝凰》是一个日用湘绣与服装湘绣和谐统一的艺术组合。它由湘绣挂屏《百鸟朝凰》、湘绣旗袍《双凤朝阳》和湘绣家纺《龙凤呈祥》三大主题产品组合成赞美和谐盛世的湘绣系列。这个湘绣系列作品受到全国山花奖刺绣类、服装类、轻纺工艺类三个专家组的13位专家的一致推荐,成为此次35件获奖作品中唯一全票通过的获奖作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称赞湘绣《百鸟朝凰》,不仅是题材上有创新,在形式上也有创新,将装饰挂屏、服装、床上用品三个不同类别的产品,用一个共同的艺术形式――刺绣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湘绣艺术的厚重。
湘绣《蓝牡丹》:
200多种绣线,每色又分十多个色阶。湘绣的艳丽,真可谓万紫千红;有人说:“用色越多刺绣工艺越复杂,产品就越高档”。殊不知删繁就简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蓝牡丹》没用湘绣“浓妆艳抹”大红大绿的传统流行线色,仅用红棕、茶绿与宝石蓝三个颜色,由浅渐浓,十八个色阶,分层递进,细腻而又精炼地绣花瓣的阴阳与转色,生动地将一幅老树吐新芽,花蕾含苞待放、国色天姿、超凡脱俗的《蓝牡丹》呈现在观众眼前,充分展示了湘绣艺术的精巧与灵气。
双面全异绣《孔雀·老虎》:
鬼斧神工的双面全异绣《孔雀·老虎》,这是利用双面藏针法,在同一幅薄如蝉翼的丝绢上,刺绣出外围轮廓完全一致,而两面主题图案截然不同的刺绣品:一面是用鬅毛针刺绣的下山猛虎,一面却是高贵富丽的吉祥孔雀。
《红网》、《潇湘晨报》、《中国日报》报道
曾应明:文化产业融合性发展的实践和启示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文化竞争的核心,就是特色的竞争,就是一种文化以开放、包容和宽容的胸怀,吸收、消化和融合其他文化的过程。”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又一次为曾应明的这一论点提供了实践证明。
陈肇雄副省长亲切接见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主席、湖南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
地球是圆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是地球的中心。10月19日—21日,对中国刺绣行业和湖南工艺美术行业来说,它们的中心就在湖南湘绣城,就在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
10月23日,周六,作为本次展会的发起人和协办者之一,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湖南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仍异常忙碌:上午,赶往长沙县沙坪镇,与6家湘绣企业的同行会晤;下午,在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电话不断,首届湘绣文化艺术节电视晚会的播出、国外客户订单产品的跟进、由他作词创作的第一首关于湘绣的歌曲《百年守望》带来的反响,每一个电话都显示着首届湘绣文化艺术节的繁华与轰动,并没有因为闭幕而消失、淡化。
惊喜连连的湘绣艺术节
这注定要在湘绣2500多年历史中留下厚重的一笔:这是湘绣的第一次文化艺术节;这是湘绣企业走出门户之争、抱团出征的嘹亮号角;这是中国“四大名绣”和贵州苗绣、广西瑶绣等全国十大绣种的集体发声;这是省内外300多家企业的近10万件工艺美术精品的历史聚会;这是新人新作与大师名作同台竞技的艺术舞台。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湖南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的举办,让我们时刻感受着惊喜,感受着湘绣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惊喜之一,全国十大绣种助展湘绣艺术节。蜀绣、粤绣、苏绣、苗绣、瑶绣等十大绣种的参展,让参观者有了近距离比较、鉴赏中华民族不同刺绣种类的机会。“全国有十八大绣种,如果能彼此互相取长补短,那么,中国的刺绣产业将会出现腾飞般的发展。”曾应明志存高远,“目前,湘绣城与全国十大绣种有着良性的互动。它们此次参展,也为我们今后举办全国刺绣艺术节进行了一次预习。”
惊喜之二,全省十大门类工艺美术品集体亮相。湘西土家织锦、铜官瓷艺、长沙湘绣、浏阳菊花石雕等十大门类的工艺美术品参展企业数量庞大,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湖南工艺美术产业的成果检阅盛典。“这是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史无前例的一次聚会。工艺美术产业一般是由小作坊发展而来,通过参加这样的展会,将极大宣传我省的工艺美术产品,提升其品牌价值,并通过业界的交流提高共识,树立整个行业更大的发展信心。”曾应明说。
惊喜之三,新人新作和大师名作同台竞技。应邀出席节会开幕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在湖南湘绣城展厅的《新员工、新作品》专栏前久久驻足、细细品味。19幅新人新作年轻而不失技巧、活泼而不失严谨、艳丽而不失深沉、精细而不失大气。
除了李铁映对这些作品的肯定,市场也用它特有的方式作出了选择:一位顾客高价将一名新人的《黄鹂戏梅》买走。“这些作品,是由42名平均年龄不到19岁的90后员工创作的。”曾应明介绍说:“她们的表现,使我看到了湘绣璀璨而美好的未来。”
五年五大活动:
湘绣的文化融合力
首届湘绣文化艺术节为什么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惊喜?
我们如果把时间向前推进5年,就会发现湖南湘绣城先后举办过4次大型活动,此次湘绣文化艺术节,则是此前4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
2005年12月18日,刚刚起步的湖南湘绣城举办了首届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白庚胜、时任副省长许云昭观看了湖南十大民间工艺的现场表演。时任长沙县委书记、现任湖南省旅游局局长杨光荣高兴地对现场群众说:“星沙不仅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更要发展文化产业。”
2006年11月8日,首届湖南工艺美术品博览会暨第二届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湘绣城举行。全省126家工艺美术企业参展,参展作品1万多件。此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由北京工艺美术集团总裁郭泰来牵头,率上海工艺美术集团、广东友谊集团等56家大型工艺美术商业集团参会,3天采购订货2亿多元。
2009年5月26日,第九届中国“山花奖”评奖暨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湘绣城开幕,全国30个省市和5个国家的宾客、1546家企业、10余万件民间工艺珍品参展,让湖南成为了民间工艺品的“聚宝盘”,更掀起了游客争相到湘绣城旅游购物的热潮。80%山花奖参展作品,在展会未结束就被游客买空。
2010年1月8日至16日举办的湖南湘绣城首届湘绣服装博览会,集中了来自上海、浙江、广东十几个省份、320家企业的上千个服装品牌,8天展期,消费者川流不息,购物者天天爆满,使得厂家一再从外地调运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加上此次举办的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5年时间,湘绣城已成功举办了五大活动。
从这五大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湘绣展现的超强文化融合力:以湘绣为核心,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民间工艺品加盟,联合了全国其他刺绣种类,将服装发展为湘绣艺术的新载体,创造了与旅游结合的生产模式。让湖南湘绣城所属企业从2005年年产值仅1.2亿元,发展到2009年拥有12家直属企业、64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团,园区总产值突破1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产业基地。而湖南工艺美术行业产值,也从2006年年产值约200亿发展到今天的400多亿。
融合性发展:
振兴文化产业的新思路
“湘绣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对其他艺术种类的融合性。也正因为如此,湘绣才能成为集诗、画、书、印、绣五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曾应明认为,湘绣的融合性发展,可以分艺术性融合和产业型融合两个层面。
在艺术层面上,湘绣文化艺术节展出的作品《蓝牡丹》可以作为一个代表。传统的湘绣作品强调的是浓妆艳抹、万紫千红,但随着时间从远古走到今天,空间从湖南走向世界,人们的艺术欣赏观点已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浓妆艳抹已不受青睐。在这一背景下,《蓝牡丹》把传统的工艺和时代的要求很好地进行了融合,仅用红棕、茶绿与宝石蓝三个颜色,由浅渐浓,就细腻而又精炼地将一幅老树吐新芽、花蕾含苞待放、国色天姿的《蓝牡丹》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充分展示了删繁就简的艺术最高境界。
艺术上的融合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基石。作为五代湘绣传人的曾应明,在实践湘绣产业化发展之初,就让高高在上的湘绣,与披肩、绣花鞋、服装等融合在一起,顶住压力开辟了湘绣日用品的产业化模式。也正是在这一融合性发展思路和战略下,才出现了首界湘绣文化艺术节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而就是在这次湘绣艺术节上,曾应明又让湘绣与音乐融合在了一起:“针欲飞,线相留,风吹水动九鱼游,湘女柔情善若水,风情万种绣春秋……”10月21日晚,一曲《百年守望》在首届湘绣文化艺术节电视颁奖文艺晚会上余音绕梁,震撼了众多热爱湘绣的来宾的心灵,也让大家对正在筹备制作的40集湘绣电视连续剧《绣传天下》充满了期待。
◆文/本报记者 罗语 图/通讯员黄艳
来源:湘声报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电视颁奖文艺晚会
2010年10月24日(本周日)下午2点——3点,由长沙新闻频道全程播放10月21日晚举行的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电视颁奖文艺晚会,敬请广大观众届时收看。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电视颁奖文艺晚会
节目单
一、群舞:《格罗哒哒》 表演:湖南省歌舞剧院
二、男声独唱:《绣遍天涯竞风流》 作词:曾应明
作曲:孟勇
演唱:李慈庸
三、杂技:《芭蕾转碟》 表演:湖南省杂技团
四、湘绣歌舞:《百年守望》 作词:曾应明
演唱:方雄英
表演:湖南省歌舞剧院
五、多种器乐演奏:《金风吹来的时候》 《春到湘江》、
《牛仔舞》、《赛马》
演奏:湖南省歌舞剧院
六、辣妹子组合:《 桃花妹子》 演唱:湖南省歌舞剧院
七、小品:《婚礼》 表演:周卫星 曾敏
口技:《大阅兵》 表演:周卫星
八、群舞:《咛罗哪嘞》 表演:湖南省歌舞剧院
九、湘剧:《水漫金山》 表演:湖南省湘剧院
大会颁奖
十、大型舞蹈:《浏阳河》 表演:湖南省歌舞剧院
“针欲飞,线相留,风吹水动九鱼游,湘女柔情善若水,风情万种绣春秋……”10月21日晚,一阵荡气廻肠的《百年守望》歌声在星沙名城国际大酒店的凯旋宫响起,震撼了众多热爱湘绣的来宾心灵。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不仅感动了在场的听众,也让我国著名的湘绣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将湖南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得更为广泛了。 据悉,湖南湘绣是集诗、画、书、印、绣五种艺术元素于一体而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了湖南传统文化产业湘绣的核心优势和顽强的竞争力,因此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也因此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而载入史册。遗憾的是,除了它本身的辉煌和成就外,通过其他方式传播湘绣的渠道不多。如何能让湘绣插上音乐的翅膀,以使湘绣这一湖湘文化的精神财富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几年前,全国“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湘绣传承人之一的曾应明,便一直在思考如何扩大湘绣影响力的问题。他从2008年开始便积极组织力量,全力创作一部反映湘绣产业发展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绣传天下》,其自写的主题歌——中国湘绣组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了。这首组歌《百年守望》和《绣遍天涯竞风流》,以形象生动的歌词,隽永悠深的意境,带给关心湖南传统文化人们丰富联想与回味,引起了音乐界人士的关注,我国著名音乐家孟勇和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殷景阳分别为其谱曲,并在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湖南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电视颁奖文艺晚会上进行了演唱。其首度演唱引起了众多来宾的关注。难怪,在电视晚会公开演唱之前看过这几首歌词的我省戏剧家郭光荣就高度评价这首组歌说:“山水洲城人同乐”的优美旋律,不仅跳动着湖湘文化欢乐的音符,更把长沙的城市特色和人文精神面貌勾画的淋漓尽致。“天上人间一线收”的磅礴气势,更是闪烁着湘绣姑娘身在绣楼心比天宽的大度和坦荡。如没有丰富的湘绣生活很难写出这样动感形象的神态。 电视颁奖文艺晚会上,还有不少受观众欢迎的文艺节目,如群舞《格罗哒哒》、杂技《芭蕾转碟》、大型舞蹈《浏阳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表演艺术家周卫星表演的曲艺节目《婚礼》不仅获得阵阵掌声。我们在晚会上获知,该节目荣获2010年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10月23日即将赴南京领奖。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闭幕
“针欲飞,线相留,风情万种绣神州……”10月21日晚,伴随着歌舞《百年守望》优美的旋律,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在长沙举行。
本报记者 刘尚文摄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闭幕
2010-10-22
本报10月21日讯(记者 邹靖方)今天晚上,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电视颁奖文艺晚会暨闭幕式在长沙举行。省政协原主席、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克英出席并给获奖人员颁奖。
本届节会于10月19日在长沙开幕。活动期间,先后举行了湖南省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奠基仪式、湖南工艺美术作品展示和第四届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湘绣街开街仪式、中国刺绣高峰论坛、湖南绣女技能风采大赛、首届湖南省花炮新产品评比等活动。省内13个市州的300多家工艺美术企业参展。节会规格高、内容丰富,影响大,效果好。
主展馆内湘绣、雕塑、艺术陶瓷、砂岩画、剪纸、工艺服饰等现场制作和演示表演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据不完全统计,节会期间参观主会场湖南湘绣城的观众多达6万多人,实现销售及签约金额数百万元。节会期间举办的第四届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参评作品设计新颖独特,技艺精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技术、工艺、原材料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其中,省湘绣研究所的《满庭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锦绣潇湘》、湖南湘绣城的《人民的总理》获得湘绣类金奖。
稿件来源:《湖南日报》
让湘绣插上音乐的翅膀
“针欲飞,线相留,风吹水动九鱼游,湘女柔情善若水,风情万种绣春秋……”10月21日晚,一阵荡气廻肠的《百年守望》歌声在星沙名城国际大酒店的凯旋宫响起,震撼了众多热爱湘绣的来宾心灵。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不仅感动了在场的听众,也让我国著名的湘绣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将湖南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得更为广泛了。
据悉,湖南湘绣是集诗、画、书、印、绣五种艺术元素于一体而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了湖南传统文化产业湘绣的核心优势和顽强的竞争力,因此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也因此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而载入史册。遗憾的是,除了它本身的辉煌和成就外,通过其他方式传播湘绣的渠道不多。如何能让湘绣插上音乐的翅膀,以使湘绣这一湖湘文化的精神财富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几年前,全国“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湘绣传承人之一的曾应明,便一直在思考如何扩大湘绣影响力的问题。他从2008年开始便积极组织力量,全力创作一部反映湘绣产业发展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绣传天下》,其自写的主题歌——中国湘绣组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了。这首组歌《百年守望》和《绣遍天涯竞风流》,以形象生动的歌词,隽永悠深的意境,带给关心湖南传统文化人们丰富联想与回味,引起了音乐界人士的关注,我国著名音乐家孟勇等音乐名家谱曲,并在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湖南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电视颁奖文艺晚会上进行了演唱。其首度演唱引起了众多来宾的关注。难怪,在电视晚会公开演唱之前看过这几首歌词的我省戏剧家郭光荣就高度评价这首组歌说:“山水洲城人同乐”的优美旋律,不仅跳动着湖湘文化欢乐的音符,更把长沙的城市特色和人文精神面貌勾画的淋漓尽致。“天上人间一线收”的磅礴气势,更是闪烁着湘绣姑娘身在绣楼心比天宽的大度和坦荡。如没有丰富的湘绣生活很难写出这样动感形象的神态。
电视颁奖文艺晚会上,还有不少受观众欢迎的文艺节目,如群舞《格罗哒哒》、杂技《芭蕾转碟》、大型舞蹈《浏阳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表演艺术家周卫星表演的曲艺节目《婚礼》不仅获得阵阵掌声。我们在晚会上获知,该节目荣获2010年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10月23日即将赴南京领奖。
相关链接:
附①:《百年守望》
作词:曾应明
针欲飞,线相留 ; 水欲转,山相留;
风吹水动九鱼游; 南洋飞过中国绣;
湘女柔情善若水; 湘女倚才闯五洲;
风情万种绣神州; 诗书画绣一线收;
啊…… 啊……; 啊…… 啊……;
绣一幅人间仙境蓬莱阁; 绣一幅牛郎织女喜相会;
紫气东来洞庭水拍岳阳楼; 真情感动千鹊化作银河渡;
绣一幅张家界、桔子洲; 绣一幅凤凰古城梅兰菊竹;
还有那桃花园里的耕田牛; 还有那中华民族的九龙图;
千年传承谁长守; 百年守望有何求;
薪火相传到白头; 绣传天下绣不休;
附②:《绣遍天涯竞风流》
作词:曾应明
作曲:孟 勇
绣城的山,绿油油; 绣城的云,白悠悠;
绣城的水,清溜溜; 绣城故事,风传诉;
湘女多情人长久; 山水洲城人同乐;
巧夺天工绣春秋; 天上人间一线收;
绣龙风雨顺,绣水鸳鸯游, 绣出长江长,绣出天山露,
绣牛能耕田,绣花香满楼。 绣出黄河源,共酿同心酒。
湘女多才显身手;
歌琴书画不言愁;
梅花香自苦寒来;
绣遍天涯竞风流。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将于今年十月在湘绣城举办
湘绣城不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休闲活动,艺术表演,中外文化交流博览,全部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是了解湖南文化艺术的窗口和假日休闲的好去处。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湖南省城镇集体工业联社、湖南省文化厅,长沙市人民政府协办;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长沙县人民政府、湖南湘绣城承办的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将于今年 2010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湘绣城举办。届时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湘绣城代表性文化交流活动记录:
* 2005年12月18日,湘绣城率先举办湖南省首届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副省长许云昭亲自到会作重要指示; 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将湘绣城誉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旗手。
* 2006年,“湖南省工艺美术产业博览会”在湘绣城召开,将遍布全省的工艺美术产业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以“湖南湘绣城”为主体的工艺美术产业生产中心、展览中心和旅游中心。
* 2007年,全国第八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在湘绣城召开。
* 2009年,“山花奖”终评在湘绣城召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主讲“全国民间文化产业高峰论坛”。
* 2009年,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湘绣城召开。世界各地的55个代表团参加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参评参展的企业有1512家,展品10万余件。
* 2010年1月8日,举办首届湘绣服装艺术节。
湘绣《人民的总理》面世——该作品将于十月参展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
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三届湖南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将于10月19日至21日在湖南省工艺美术基地(湘绣城)举办,全省各湘绣企业将拿出最好的作品一展湘绣风采。记者昨日获悉,其中的参展作品——湘绣人物绣《人民的总理》昨日完工,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告诉记者:“这将是当前湘绣人物作品中技艺最为精湛的一幅。”
记者昨日在湘绣城见到了湘绣《人民的总理》,绣品中的温家宝总理神态亲切,目光既慈祥又坚定。据介绍,这幅作品是我省著名湘绣大师彭若君的作品,她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绣成这幅杰作。彭若君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谈到《人民的总理》的绣制,她说:“我们虽无缘见识总理,但每当国家大事来临,从冰灾到地震,从抗洪到抢险,哪里出现危急,哪里就有总理的声音。我们创作这幅《人民的总理》完全出于对共和国总理的敬重,同时也想体现我们这代湘绣艺术刺绣技艺的精湛和深度。”据介绍,这幅作品最能体现湘绣技艺的地方是人物的眼神,她用了游针、游盘针等8钟针法绣眼神,将人民总理的亲民风范传神地呈现出来,达到了湘绣人物绣的最高艺术成就。
据了解,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是全湘绣行业参与的展会,参展作品除了部分湘绣大师的作品,还有90后湘绣新人的作品。 《长沙晚报》 作者:田芳
后记:
“湘绣《人民的总理》面世——该作品将于十月参展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在9月27日《长沙晚报》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纷纷转载报道,广泛宣传。
湘绣让羌绣悟出了什么
《四川日报》2010年9月8日报道:
挂在墙上的是羌绣——一幅传统的牡丹花图案挂巾;放在桌上的是湘绣——有丝巾、靠垫和披肩等系列产品。近日,在省农业厅组织的一次羌绣培训会上,湖南湘绣大师李静带来的湘绣作品让羌绣绣娘们叹为观止。
“湘绣产品很丰富,已经从传统的装饰品全面向生活日用品拓展。”李静说,“湘绣已从一个民间手工艺发展成了一个大产业。”“羌绣产品大多还停留在装饰品上。”北川羌绣合作社秘书长何国良说,“羌绣是一震成名,要将这个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路还很长。”同为民间手工艺品,羌绣如何才能追赶上湘绣?
□本报记者 许静
一震成名
前端需要“串珠成链”
提及羌绣的成名,北川县羌绣传习人苏成秀坦言,从来没想到羌绣还能发展成为一个支撑灾区发展的大产业。之前羌绣手艺都是母女相传,绣品也自产自用,地震之后才名声大振。“羌绣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珠子,要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针法挖掘出来,将羌秀艺人保护起来。把珠子找出来,穿起来。”苏成秀说。
在何国良看来,“串珠成链”迫在眉睫。“很多传统针法已濒临失传。”当提出发展羌绣产业后,何国良半年时间都深入羌族居住区,挖掘羌绣针法。他的手机里密密麻麻写满了20多种针法,其中10多种都濒临失传。
“羌族女孩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羌绣,几乎所有羌族居住的地方都有羌绣,但针法却不统一。”省大人代表、羌绣传习人李兴秀也有同样的看法,“仅钩针,就有游针、刨花、链子扣扣等多种叫法。”李兴秀说,统一、规范是当前羌绣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何将散落民间的技艺集中起来,为民间艺术制定规范?湘绣探出了一条成功路径——为提高湘绣产业整体水平,湖南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刺绣产业基地——湖南湘绣城。湘绣城先后在全省组建了54个湘绣收发辅导站,将散落在山寨、村落的刺绣艺人组织起来,并编绘了一份长沙地区湘绣网点分布图。通过这些网点,成千上万的刺绣巧工有了统一的刺绣标准也有了不断更新的刺绣技术。
2008年4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湘绣城企业集团签订协议,在全国率先订单式培养专科层次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以提高绣娘技艺。之后,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主体的全省26所高职院校和以湖南湘绣城为首的82家企业进入教育集团,为湘绣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持和产品研究开发的后劲。“羌绣急需一个完善的网络和一个系统的培训组织。”李兴秀充满期待。
盛名之下
终端更需找准载体
“羌绣名声很大,但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却不多。”何国良表示,从艺术的角度要先将羌绣技术挖掘保护起来,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找到羌绣发展的载体更为关键。
在湖南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看来,湘绣之所以有了大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了产业发展的载体。“之前湘绣产品也多为绣屏和摆件,日用品市场是个空缺。”曾应明将装饰品、画片的生产规模消减了八成,大量研究和生产湘绣日用品。
西班牙披巾、意大利绣花鞋、日本旗袍、韩国校服……目前湘绣已经有100多个品种、300多个类别,产品以出口为主,产值也从最初的60多万元发展到2009年的逾10亿元。
除了产品本身,渠道也非常关键。“有时候想买羌绣送人,却不知道从哪买。”成都市民刘敏说。
湘绣则依托湘绣城将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曾应明介绍,湘绣城位于湖南广电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基地。湘绣城集绣品、服装布匹生产批发、仓储物流、旅游观光和对外贸易于一体,有10万平方米的服装布匹批发特大市场和1280个独立门面。
“就像成都有一个‘荷花池’就带动了周边的小商品批发一样,一个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龙头的聚集和辐射带动。”省内一零售业人士表示。
文化也罢、民间艺术也罢,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气候。”曾应明表示,民间艺术从民间走来,只有产业化,为艺术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让艺术再回到百姓生活中去,才能找到发展的土壤。
湘绣城来了群北川绣娘
“早就听闻湘绣是四大名绣之一,‘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今天得以亲见,果然名不虚传。”9月3日,四川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带领10余名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羌绣“绣娘”,来到湘绣城学习湘绣刺绣技术和产业经营经验。
两地绣娘零距离交流刺绣技艺
湘绣构图严谨,色彩鲜明,极富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多变的针法,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也一丝不苟,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无不精妙绝伦。羌绣是羌族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多以花草、山水、动物为内容,经夸张、概括而形成装饰性图案。羌族女子挑花刺绣不用描稿,图案全在心中,信手作成,巧夺天工。如今的羌族人,大多还保持着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的习俗。但由于地处偏僻,羌绣在技艺提高和市场开拓方面一直存在缺陷。为支援羌绣产业振兴,8月18日至 25日,湘绣城特意选派绣女杜湘花与省青年工艺美术师李静赴北川,举办了为期8天的刺绣技艺培训班,吸引了当地 100余名绣工前来“取经”。
通过此次培训,北川迅速掀起了一股“湘绣热”。不少羌绣绣娘迷上了神奇的湘绣,期盼再次举行类似的跨地域交流活动。为此,四川省农业厅特意从培训班选拔了10余名优秀学员,来到湘绣城开展进一步的考察学习。当日,他们参观了湘绣城刺绣中心,并与首批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订单班学员进行刺绣针法、构图、配色的现场交流。
湘绣城将助推羌绣进入国际市场
“绣的动物栩栩如生,真是太神奇了!”“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湘绣的品种太丰富了!”在湘绣陈列厅,欣赏着眼前一幅幅精美细致的湘绣作品,羌绣绣娘不时发出惊叹声。旁边的一间绣坊内,一群湘绣绣娘正在飞针走线,巧手翻飞间,栩栩如生的动物、花鸟逐渐显现出来。一旁欣赏的羌绣绣娘赵小艳心动不已,坐在绣架前,跟着学起了湘绣。“上培训班时,李静老师送了我一本湘绣专业书籍,我一直在研读。”据她介绍,她在外务工多年,今年4月回到了重建后的新北川,立志当好一名出色的羌绣绣娘,参加培训班后,对湘绣一直非常神往。
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表示,作为湘绣的重要生产企业之一,湘绣城一直致力于在日用刺绣上下功夫,与同样以日用绣为特色的羌绣有着共同点,希望湘绣与羌绣今后生产上能联动发展,湘绣城也会借助自身完善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帮助羌绣更快进入国际市场,让过去“自绣自用”古老传统的羌绣早日形成产业。
稿件来源:今日星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