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mment

冯骥才:这份报纸见证这片土地

因为他,6年前,中国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因为他,3年前,我们开始每年有了文化遗产日

因为他,1年前,我们开始除夕、清明、端午、中秋放假。

2009521日晚,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首次来到湖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赞扬本报有文化眼光

这份报纸,300年后,就是见证这块土地的重要文物

与湖南盘王图的故事

湖南人的宝贝,莫让湖南人自己卖出去了

给零散的古村遗存支招

欧洲人早有办法,建民居博物馆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隐忧

政绩化和商业化在联手伤害文化遗产的灵魂

奇怪,身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人,一年有两个月在全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的冯骥才,竟然是首次来到湖南,因第九届中国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在湘绣城终评而来。

虽然第一次来,但听到本报记者给他介绍,三湘都市报一直在积极地响应他发起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从2004年起的《寻找家园深处的珍藏》,到2005年的《 寻找民间灵性之光》,到2007年的《根与源——湖湘历史文化名人追踪》,再到今年的《老祖宗的那些事儿》,4个大型系列报道,5年来坚守一份都市报纸的文化担当,冯骥才旅途劳顿的倦容一扫而光,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赞扬媒体对抢救工程有很大贡献,发出了很强的声音,是你们的文化眼光,引起了社会上上下下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他拿起记者给他的报纸,向在座的各大媒体记者说:这份报纸,300年后,就是见证这块土地的重要文物!

与湖南盘王图的故事

湖南人的宝贝,莫让湖南人自己卖出去了

冯骥才总是和湖南擦肩而过,但他收藏了很多湖南民间绘画,他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宝贝盘王图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很多年前,他到维也纳一个曾经做过商务参赞的朋友家里吃饭,看到墙上挂着两幅画,画得太好了,对方说是在北京买的,是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盘王图。看到中国的宝贝挂在外国人家里,冯骥才这顿饭吃得味同嚼蜡。回来后,他马上找湖南民间美术研究家左汉中,得到回复,这样的东西在江华找不到了。

后来,他到云南的大理,晚上在一个小店看到整个一面墙全是盘王图,每张要1000元,他身上只有2000元,买三张都不行,只能买两张。回到住处,他找同伴借钱再去,却关门了。第二天,冯离开了大理,他托大理的朋友去全买下来,谁知,那个店主已经关门走人了。

讲完这个故事,冯骥才严肃地说:我是想提醒湖南人,湖南人的宝贝,莫让湖南人自己都卖出去了!

给零散的古村遗存支招

欧洲人早有办法,建民居博物馆

在湖南,有很多分布零散的古村,大多破破烂烂,但这村有一个牌坊,那村有一块碑,另外一个村的雕花木窗又很有特色。这样的古村该如何保护呢?是就让它这样分散地自生自灭,还是集中起来建一个博物馆呢?

冯骥才回答,其实欧洲人早有办法,他们有很多民居博物馆。中国的古村落因为是木结构,保存不易,基本是清代的,又大多七零八落。对这样的古村遗存就应该把同一时期的东西集中到一起。在美国的新泽西州,就有十九世纪中期末期的面包坊、教堂、石板什么的全收到博物馆里。泰国也一样。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隐忧

政绩化和商业化在联手伤害文化遗产的灵魂

6年了,自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后,全国进行了一次家底普查,国家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也都有了省级名录。对传承人有了相应的政策。文化遗产日又吸引了全民的重视,特别是把传统节日定为假日,其意义更是非同小可。但冯骥才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还存在两大隐忧。

一是一旦一项文化遗产被重视了,就很容易跟当地政府的政绩相结合,能成为政绩的就重视,不能成为政绩的就不重视。二是,一被定为文化遗产就有了含金量,就有被利用被开发的价值。商业化就是一个把文化遗产解构的过程。最有商业价值的就拿到前台去卖,譬如民族歌舞服装;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没人管,譬如民间文学。政绩化和商业化都在伤害文化遗产的灵魂,而且它们常常联手,更加剧了这种伤害的进度。

[稿源:三湘都市报]

[记者:易禹琳]

One comment on “冯骥才:这份报纸见证这片土地

  1. 其实政绩也就是对成绩的反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