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要闻 –“繁荣民间文艺,弘扬中国精神”

今天《湖南日报》要闻版头条、刊发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湖南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署名理论文章《繁荣民间文艺,弘扬中国精神》。该文也将成为引导湘绣城未来企业发展的工作依据,指导企业用湘绣艺术弘扬中国精神。

《繁荣民间文艺,弘扬中国精神》

曾应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之魂”。作为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民间文艺家,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就是要用中国精神铸造民间文艺之魂。

民间文艺要成为“灵魂”的承载体。“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民间文艺源自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是中国精神的承载体,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民间文艺有着生活功能,是“艺术化生活”、“生活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民间文艺有着审美功能,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外,还能陶冶情操,给人民带来审美愉悦;民间文艺有着教化功能,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包含的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着永不褪色的价值;民间文艺具有铸塑功能,它承载着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些功能是民间文艺能够成为中国精神承载体的内涵所在。


【侗族织锦】

民间文艺家要做“铸魂”的先行者。为此,要在三个方面更加着力:民间文艺家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一定要克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摒弃“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民间文艺家必须担当历史责任。不仅要加紧梳理、抢救留存文化,还要进一步以创作带动传承、以研究服务发展,繁荣当代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家必须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要更好地理解民族文艺独特的审美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里建构当代文艺作品,而不是盲目复制和模仿西方文艺观念,更不能削足适履地以西方文艺标准来度量中国的文艺作品。要在植根优秀传统、深入关注国际前沿、重视彼此砥砺的过程中,创作出富有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喜闻乐见。

民间文艺家协会要做“铸魂”的枢纽。民间文艺家协会要发挥枢纽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留住乡愁,进一步建立民间文艺与当代创作的血脉联系。遵照习总书记“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2014年,我们联合湖南日报和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展了“记住乡愁——寻访湖南最美古村镇、古民居和珍稀老手艺”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努力保护好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种子,留住乡愁最生动的载体,是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守住阵地,进一步建立民间文艺与社会传播的紧密关系。今年,我们将已在湖湘大地消失了10多年的《楚风》杂志收回,作为省民间文艺机关刊物。此举旨在为全省民间文艺创作建立一块“专业阵地”,系统梳理民间文艺的价值体系;主动出击,将民间文艺因子播种在“民间”。近年来,我们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努力推广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艺术,使其在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了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