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e a comment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警惕政绩化与商业化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   26日至30日,第九届中国“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终评活动将在湖南湘绣城举行。前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来到长沙,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虽然刚下飞机,但冯骥才的言谈仍流淌着炽热的情感,原定半小时的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让他言犹未尽。 

最钟情湖南的盘王图   

   “好多次想来湖南呀,但总是与湖南擦肩而过,这次终于来了。你们问我对湖南的印象,我现在还不能回答。我会扎扎实实地看几天,到时再回答。”冯骥才的一席幽默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 

    “这些年,我收集了好多湖南的民间画,但最让我震撼的是湖南瑶族的盘王图。”10年前,冯骥才第一次见到盘王图时,是在维也纳,从那以后,每逢碰到好的盘王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一次在桂林,他寻觅到了一批乾隆年间的盘王图,高兴了好久。 

   “湖南的宝贝多呀,但不少宝贝都让湖南人自己给折腾出去了。”冯骥才不无遗憾地说。他呼吁湖南人要注意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能让它们随意流失。 

文化遗产保护要警惕政绩化与商业化 

   对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冯骥才坦承:一是欣慰,二是忧虑。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或地方的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市场经济中,进入了国家名录的文化遗产,就大大增加了其经济含量与附加值,对其利用、开发和盈利也是自然的,这就形成了眼下争相对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的热潮。但很多地方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特性缺乏认识,只将其作为一种产业资源,甚至简单地与地方政绩和经济收益挂钩。往往是某一遗产申报成功,列入名录,便大举开发。把文化遗产开发当做土地或矿产一样开发,其结果是热闹一时,不仅所获经济成果十分有限,造成浪费,并对文化遗产本身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冯骥才认为,当前这种不负责任的开发大多来自“长官意志”和开发商的商业策划。“文化遗产被产业化了,赚到钱,就是得到了重视,起到了作用,这是错误的。”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能成为卖点的便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则被搁置一旁,比如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民间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就是消失得最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管理部门要担负起这部分遗产的保护责任,保护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好的生活习惯让我像小伙子一样强壮 

   众多的职务,繁忙的工作,让冯骥才每天都像一台超负荷的机器在拼命工作,但66岁的他给人的感觉却十分精神。 

  冯骥才说自己有一个好的习惯,一般在5分钟之内就准能睡着,而且睡得很香,这得益于他年轻时候当过篮球运动员。“我每天上午只写作和思考,谁都不见。中午吃完饭,就打个盹;下午一般能做5件事,有3件事是会见别人。回到家是晚上6点,洗一把脸喝一杯水,马上就睡到晚7点钟左右,一醒来又是一个清晨的感觉,脑子就特别清爽。吃过晚饭看过新闻,把案头需要做的事情,需要思辨的问题,需要写的文章,都放在晚上,过午夜就睡觉。这样等于每天晚上有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早晨起来有3个小时,每天我有五六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 

   靠着这种养生之道,百忙中的冯骥才大作不断,画作不断。 

(稿源:长沙晚报)

(记者:刘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